圖說:林森﹝左﹞、林益民﹝右﹞父子檔創立的本土企業品牌,在國外電動車業界相當具有知名度。﹝照片由本土提供﹞
【李婉如/ 報導】「牽一髮動全身,小小的齒輪也能引起巨大的改變。父親是推動本土最重要的一顆齒輪,就像電動車離不開『本土』的齒輪一樣。」本土公司總經理林益民談起父親創業的經歷,有著不少辛酸感概外,背後還有一段「師徒傳授」秘辛。
先說台中這一家專做電動車精密齒輪的公司,名字就叫做「本土」,自1981年成立至今已經40多年,經常被問到的尷尬問題是:「你們公司到底是做本土的什麼行業?」其實本土就是本土,公司名字蠻接地氣的,可別小看本土,可是台灣齒輪產業的隱形冠軍。
原來主力外銷國內齒輪生意的本土,在2000年開了自家工廠,當時負債最多達四千萬。剛從成大畢業服完兵役的兒子林益民,1999年加入公司,與父親林森一起面對公司的轉型階段。
父子檔合作無間 老爸催油門 兒子踩煞車
由於父親林森早年係貿易商出身,因此業務端開發極強,但後端生產稍嫌弱勢,正巧理工背景的林益民畢業加入公司,就由其負責後勤生產、技術品管。
然而林益民念的是建築結構,與齒輪八竿子打不著關係,要接班還得先下苦功。「最高紀錄一年上100多小時的課」,林益民說,得趕緊學會齒輪的每個製造環節,由於過去念建築系時修過程式系統,所以也就繼續進修,幫工廠機台寫程式。
除了「父主外,兒主內」的分工外,父子個性也巧妙互補。父親林森有創業家拚搏的特質,一路衝衝衝,常用貿易思維去理解製造業,「把一塊餅越畫越大」,也就是拼命接單,不管後端生產;這時兒子林益民會站出來,用其理性邏輯的思維分析,說服父親考量現實層面。兩人分別扮演「催油門、踩煞車」的角色。
高人指點 庫存天數不是堆出來的
隨著公司越做越大,除了生產也開始學習營運管理。這時林益民因緣際會,認識了台中永續企業經營協會的詹志輝總顧問。詹老師輔導許多兩岸知名上市公司,曾以精實生產與概念工程課程,創造中國大陸「美的PK格力」兩大集團商戰傳奇故事,被業界大老闆紛紛藏著摀著,奉為國師。
林益民形容當時面對公司的生產製造端,像是迷途的羔羊,「庫存高達90天,知道相當不合理,但又找不到問題點在哪。」上了詹志輝老師的精實課程後才發現,原來「庫存天數是設計出來,而不是堆出來的」。
在工廠與機台沒有增加的情況下,90天庫存降低為42天,連帶釋放現金流與倉儲空間,使產能提升200%。「做一件事不能只做一個點,由點到線到面,才能串連其威力。」詹志輝耳提面命向林益民說明其中緣由。
林益民終於了解智慧製造,主要是希望透過自動化達到「低成本智慧製造(LCIM)」的目標,包括自動生產、自動上下料、自動量測、自動回饋、自動物流、自動倉儲等,並從單站自動化,最終串成全製程的自動化。
本土真的變成本土一哥 製造電動車最難的一顆齒輪
因此本土掌握的原則,是在最低限度更動現有人工作業模式下,讓機器整合更多自動化、智慧化技術,勾勒出最佳化的人機協作方式。為此,林益民更逐步在機聯網、資訊數位化、智慧機械等各方面強化串聯。
本土一向重視品質,每周都會召開品管會議,然而若是發生品質問題,從發現、偵查到解決,往往費時半年。經過詹志輝老師的建議,本土加入數位轉型的行列,現在不只靠生產線的QR code辨識每個齒輪的履歷,也藉低成本智慧製造創造業績、改善品質,引來同業紛紛觀摩效仿。
正因為本土對齒輪的堅持,本土逐漸邁向「本土一哥」的位階,還接下美國電動車大廠訂單,生產電動車如同心臟的重要零件——齒輪箱裡最關鍵的一顆齒輪;甚至還與工研院合作,開發二速齒輪箱,在高端汽車市場搶下一席之地。
圖說:大陸美的集團透過詹智輝老師的產品策略改革,反超競爭對手格力電器﹝照片由本土提供﹞
Comments